
走进中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合指挥调度大厅内能实时看到各镇街综治中心和全市社会治安防控重点部位的实况;在办公区内,除了设置协调工作室券商配资服务官网,还有职能部门常驻、轮驻工作室等。
本月初,中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举行新址落成仪式,意味着中山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再迈出坚实一步。据介绍,近年来,中山市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高标准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市综治中心完成规范化建设,全面推动23个镇街和28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完成提质升级,打造出覆盖全域的“一站式”服务阵地,通过资源下沉和机制创新,成功将90%的矛盾纠纷化解在镇街、村(社区)。
分类施策推动治理效能最大化
90%矛盾纠纷在镇街、村(社区)化解
中山属于“市直管镇”行政管理体系,为了破解综治中心“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中山推进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突出市综治中心“强统筹”、镇(街)综治中心“强化解”、村(社区)综治中心“强吸附”作用。
不同区域面临不同的治理难题。中山以问题为导向,各镇街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类施策,针对性地配置资源“对症下药”,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土地有纠纷、项目落地难,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位于横栏镇的五沙村,过去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常导致项目推进慢。近年来,五沙村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村级综治中心,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今年,新引进的蝴蝶兰生产基地项目涉及九队村民的土地流转问题,初期部分村民心存顾虑。综治中心统筹工作力量,逐户上门走访,最终促成土地流转顺利完成,保障项目如期投产。如今,该基地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注入新活力,也带动了一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股权分红、宗族纠纷等矛盾凸显。古镇镇冈南村作为全市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培育对象,招纳了一批“思想红、品行正、处事公、威望高、村民服”的乡贤,打造出一支“和事”解纷志愿队伍。“亮叔,您来评评理,我母亲的股份分红应该由我们来继承才对!”村民口中的“亮叔”,是备受村民敬重的乡贤五老。在一宗股份分红继承问题上,他援引法律法规与村规民约,改变了这家人“外嫁女不能继承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的观念,让一家人最终冰释前嫌。
中山流动人口占比超过50%,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以坦洲镇十四村为例,这里毗邻珠海、澳门,人口密度高。为此,十四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党员亮身份、房东作表率”为抓手,推行《坦洲镇出租屋自律联盟公约》,成立全市首个出租屋自律联盟。“我们将超千栋出租屋精细划分为5个中网格、50个小网格,每个小网格配备1名党员+1名警员+1名社区工作人员,党员牵头‘三员入格’。同时,广泛吸纳房东、出租屋管理员等共千余名志愿者参与治安共治。”十四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梁惠全介绍。今年以来,十四村社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
在全面落实“五有”和“5+2”工作目标的基础上,中山聚焦高效运行,建立起三项制度机制:矛盾风险排查预警、联动调处、闭环管理。通过制度规范管理,90%矛盾纠纷在镇(街)、村(社区)综治中心就地解决。
绘制中山特色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流程图
积“小安”为“大安”奠定全域平安大格局
为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化解职能,中山综治中心绘制了一张法治化流程图: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融合联动政法单位、职能部门、社会力量,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通过组建3.2万人“香山义警”队伍,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过“粤平安”综治中心信息系统汇聚信息,系统梳理影响社会治安的苗头性、倾向性风险。多措并举,有效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实现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中山市是工业强市,合同纠纷、劳资纠纷相对集中。响应及时、处理高效,是不少当事人走进综治中心后的切身感受。
“多亏中心的‘快速响应’,不然我这钱还不知道要拖到啥时候!”某食品厂老板握着调解员的手感慨。今年3月,该厂因300多万元租赁合同纠纷闹得沸沸扬扬。板芙镇综治中心获悉情况后,立即联合基层法庭、律师团队,48小时内就促成调解。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综治中心,老实说一开始对于政府调解作用会在内心打一个问号,现在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真是眼见为实了。”三乡镇丽景城市广场雨污项目施工队负责人冯某感慨。今年4月,因与分包公司存在单价争议,施工队停工退场,7名工人工资被拖欠。工人们走进综治中心当天,调解员便立刻联系相关部门介入协调。“原本以为要走很多流程,没想到一个星期内就敲定了分期支付方案,办事效率真的太高了!”冯某说。
基层治理无小事。在中山基层的综治中心,如同灵敏的“神经末梢”,能精准感知并快速化解每一个微小矛盾。
石岐街道某小区李某和邻居张某因噪音问题产生纠纷。由于李某家中有老人,张某家小孩晚上练琴的声音严重影响老人休息,李某多次上门协商无果,向石岐街道综治中心求助。调解员立即邀请社区法律顾问、当事人双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
火炬高新区,某小区业主陈某驾驶车辆出入时,因道闸系统提前关闭导致车辆剐蹭受损,陈某遂将车辆横置于出入口表达诉求,造成早高峰时段小区交通瘫痪。网格员立即通过“粤平安”平台向公安分局“吹哨”。区公安分局收到“吹哨”单后,第一时间联动张家边社区干部前往现场开展工作,迅速厘清事实达成和解:物业管理方同意承担车辆维修的全部费用,并补偿车主误工损失。陈某随即配合挪离车辆,受阻通道全面恢复通行。
正是对大量“小问题”的及时发现与高效处置,将风险化解于未萌,积“小安”为“大安”,奠定了中山全域平安的大格局。
不断整合资源力量
探索创新纠纷调处路径
执行难?网格员就是“活地图”!2024年11月,三乡镇某家具厂的老员工紧握锦旗,向古鹤村网格员和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执行团队道谢。原来,该家具厂为规避执行迁入简易厂房,老员工遍寻不见。此后,网格员凭借“人地两熟”的优势精准找到该家具厂地址,执行法官现场释法施压并送达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调解书”,企业负责人当场结清欠款。从发现线索到矛盾化解,仅用时3天。
在中山,深入基层的网格员不仅是化解矛盾的“先行军”,更是发现问题的“前沿哨”、帮扶群众的“贴心人”。
“李叔,您家旁边那空地的围墙开裂问题我已经上报系统了。您平时经过注意一点,离远点走,相关部门很快会来处理的。”网格员小陈一边巡查一边提醒某村民。板芙镇积极推动“党建引领、网格赋能”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依托31个全科网格配备148名专兼职网格员,构建“村党组织统筹—村民小组长联动—专职网格员触达”的三级微治理体系,形成“网格预警—村级调解—镇级攻坚”的全链条处置机制。网格员化身村(社区)“活地图”,每天带着“粤平安”系统走街串巷。
帮扶群众的暖心故事,在中山综治中心也不胜枚举。石岐街道综治中心“粤心安”心理服务室,曾上演过这样一幕动人场景:未成年人小花因母亲病逝陷入绝望,长期负面情绪积聚萌生自杀念头。街道“粤心安”团队联合心理咨询师为其定制“心理疏导+生活帮扶”方案,经过近半年的持续干预,不仅帮助小花重建生活信心,更协助其申请低保、连接公益资源,让小花重新展露阳光笑容。小花充满信任地向心理咨询老师问到“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
通过整合资源力量,中山不断探索创新纠纷调处路径。比如村(社区)综治中心整合治保会、警务室、网格员、调解员、律师等力量,人员名册上墙;建立涵盖知识产权、医疗卫生、婚姻家庭等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13个;探索“商协会+综治中心”合作模式,印发《推动商协会进驻综治中心十条措施》。
多个镇街经验获全国、全省推广:如打造知识产权调解中心,打造“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四方平台;探索成立家庭情感、劳资纠纷等调解团队。
采写:南都记者吕婧 通讯员吴垂国券商配资服务官网
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